古风古色的木质瓦房,干净整洁的村庄石板路,一排排整齐的竹篱笆,村民闲聊的欢笑声、儿童的打闹声……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迁陵镇陡滩村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干净整洁的图景。
陡滩村傍酉水依青山而居,由陡滩、西岱、太平3个村民小组和9个自然寨组成。村内古树参天,栋栋木房掩映绿树间,几百年的古建筑、封火墙零星散落在大山深处。
为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,陡滩村鼓励村民合理规划、因地制宜,充分的利用村头巷尾、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,快速推进以小菜园、小果园、小花园、小禽园为主的“四小园”建设,丰富村容村貌形态。
“四小园”建设初期,部分村民认识不够,积极性不高。党员干部入户宣传发动,向村民讲解政策,组织召开村民大会,引导村民从“倾听者”变成“发声者”再到“参与者”。
“我先报个名,愿意参与‘四小园’建设,把屋前屋后的菜园和花园修整下。”村民大会上,73岁党员彭廷友第一个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,与会的其他党员也纷纷报名。
“上面有那么好的政策,又是为了美化村庄,我愿意让出门前的竹林,修一个停车坪。”79岁的王银连站起发言,参会村民们投去赞许的眼光。像王奶奶这样无私奉献的还有村里的王国付,为扩宽公路,他主动让出家里的烤烟房,方便车辆通行。
陡滩村支“两委”积极发动党员干部、乡贤等,先行推动“四小园”建设。通过“支部抓统筹、党员做示范、群众跟着干”的工作机制,迅速动员村民群众、外出乡贤以及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,形成“共谋共建共治共享”的乡村治理新格局。
建设过程中,陡滩村从始至终坚持就地取材、因地制宜、因需而建,巧妙地利用村里种植的竹子、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打造“四小园”等小生态板块。
走进村民杨芳家,门口两旁红艳艳的火棘引人注目,再往里走,便是“小花园”,种有玫红的菊花、粉色的菊花、大红的“一串红”等,她用自家的竹篾和河边捡来的鹅卵石进行圈围,简单又好看。屋后也用竹篾和丝网圈围成一个约30平方米的“小禽园”,养了10多只鸡鸭。
以前杨芳家的鸡鸭散养、乱跑乱飞,种植的花草也遭殃,房前屋后乱糟糟。杨芳笑着说:“自从家里建了‘小花园’和‘小禽园’后,变干净好多,自己住着也更舒服了。”
“四小园”不仅提升乡村颜值,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。村民们开始更看重保持环境卫生,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和乡村绿化美化中来,形成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风尚。
不同于以往过于标准化的种花要求,陡滩的村民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喜好和实际的需求,选择村花乡草、果树蔬菜等农家常见植物,采用木材、竹篾、砖石、瓦片等当地乡土建材进行圈围,通透简洁。
村民们巧用空间资源,见缝插绿,空地变绿地、花园,实现村中有景、景中有村,富有“乡村味道”,打造原汁原味的陡滩田园风光。
昔日凌乱的种植地焕然一新,变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“四小园”。一片片精心打造的小菜园、小果园、小花园、小禽园生机盎然,村民们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、果树和花草,养殖鸡、鸭、鹅等家禽,既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,又为乡村增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“四小园”建设效益初现,离不开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、齐心协力。王银连在让出竹林地的同时,也把自家的竹子送给村里需要建“四小园”的农户们。“一亩地的竹林我自己用不完,把剩下的竹子送给父老乡亲,一举两得。”王奶奶乐呵呵地说。
听闻县里的好政策,陡滩村村民杨进想在自家院子修建一个小花台,可是不会泥水工,犯了难。同村做过泥水工的彭佩金听闻后,主动免费为杨进家修建围墙。
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,你帮我打理菜地,我帮你编竹篱笆。在大家的同心聚力下,曾经的卫生“黑点”成为环境“亮点”,荒废土地变成美丽家园。
据统计,陡滩村已经有46户村民参与“四小园”建设,建成小菜园35个、小果园4个、小花园5个、小禽园14个。该村深入推动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以“四小园”建设为切入点,带动提升人居环境,让群众幸福更有“质感”,让绿美陡滩更有“深度”,用实际行动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。